愿将血汗铸茶魂——记信阳茶叶专家黄执优
摘要: 河南信阳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公元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信阳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牺牲了30多万英雄儿女,冲杀出去130位新中国开国将领。信阳人民用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创造了时代的辉煌 ...

河南信阳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公元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信阳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牺牲了30多万英雄儿女,冲杀出去130位新中国开国将领。信阳人民用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创造了时代的辉煌,在中国革命史上竖立了一块巍巍的丰碑。
信阳也是个美丽的茶乡。信阳茶叶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后,便声誉雀起。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40年间,信阳茶屡获国内外大奖,在中国茶史上竖起了一座闪光的丰碑。如今,全市种茶面积已达210多万亩,年茶叶产量达5万多吨,产值达一百多亿元,信阳毛尖茶的品牌价值达到59.91亿元,信阳老区百万茶农靠种茶脱贫致富!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六十多年来,一直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不断地为这座丰碑涂抹光环,添彩增色的茶叶专家黄执优!
黄执优,1929年生于广西壮族一个农民的家庭,1949年高中未毕业就投笔从戎参加解放军,听了许多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英雄故事,让他感动极了!1952年他转业到中南茶专学茶,1954年毕业,他抱着建设革命老区的信念,来到大别山腹地的河南信阳,百里茶乡为其所学派上了用场,六十多年来他一直从事茶叶专业科技工作,为老区建设,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付出了毕生的智慧和汗水。他的足迹踏遍了茶乡的座座山头,汗水洒满了那里的条条山路。他随身总是带着“三件宝”:雨伞、水壶、干粮,从不麻烦老百姓;他把从外地引进高产茶品种,改良当地茶,手把手地教茶农科学种茶,大大提高了种茶的效益;他热心培训茶农,把传统炒茶工艺和当代新科技相结合,提高信阳茶叶质量,受训者成千上万,而从不收取一分钱的培训费;他和农机人员一起研究炒茶机,减轻茶农劳动强度,现已广泛使用,但他从没有申报专利;他提出并实践科学种茶的理论具有开创性……他和广大茶农、科技人员一起共同努力,把信阳毛尖茶叶产量和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把信阳的茶叶产业推向了新局面。他的人生在中国茶叶当代史上留下了深深地的烙印,信阳老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功德!
信阳毛尖茶创国优是黄执优不懈的追求。他靠自己在中国茶界的名望,跻身国优名茶评委。他指导和监督信阳茶农采制参评国家奖的样品茶,在评比会上他慷慨陈词,据理力争,为信阳毛尖茶夺得了响当当的金银两块国家级奖牌——1985年信阳毛尖茶荣获国家银质奖。1990信阳毛尖茶以最高分夺得全国金奖,这两块奖牌浸透了黄执优的心血,浸透了信阳茶农的汗水,金灿灿,沉甸甸,创造了信阳茶历史最辉煌的时代。
1991年9月信阳地委、行署(1998年撤地设市)借获金奖之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领导人和二十多位信阳籍的老将军、中国茶叶界著名专家、首都新闻界记者二百多人应邀出席会议。老将军们为家乡取的成绩感到很欣慰。空军原副政委高厚良将军感慨地对信阳同志说:“我1932年7月跟随红四方面军离开大别山,60年没有回过家,你们干得好哇!信阳茶叶得了金牌我们脸上有光啊!”我有幸带着信阳电视台摄制组与会采访,见证了信阳茶的荣耀!1992年5月15日信阳主办笫一届中国国际茶文化节,黄执优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省地领导和各界名流一起在主席台就座,对这样的风光,他看的很淡,他说:“我也是信阳的一位普通的茶人,值得庆幸的是千年信阳茶乡终于有了自已的节日!”
信阳茶以信阳为根,信阳以茶扬名。如果没有这块金牌,就不会有如今繁荣的信阳茶经济!
黄执优是第一批被批准的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高级农艺师。我们看到这位著名的茶叶专家还居住在三十多年前的那套简陋的旧家属楼里,面积50多平米,两室一厅,客厅小而昏暗,展现了这位大别山老区第一号茶叶专家的清贫生活,只有一排装满书的书柜和那台老式的电视机,在向人们展示着小屋的主人精神上的富有!黄执优给自己的蜗居,起了个诗意的名字:“幽兰斋”。“幽兰斋”不仅是黄执优出理论成果的地方,也是他感情的依托。他的夫人名叫虎兰生,是大别山一朵幽香的兰草花。二人是同学,虎大姐也是位茶叶专家,他俩有许多夫唱夫随,科技兴茶的故事,生动感人,他俩牵手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依旧恩爱如初。虎大姐已是满头银发,还是那样热情,不过,她也有多种老年病,血压高……如果说信阳毛尖茶叶的辉煌成就了黄执优事业辉煌的话,那么大别山的兰花的清
香则沁透了黄执优的精神世界!
信阳茶在中国茶史上矗立起-座丰碑,黄执优在信阳老区何尝不是一座闪光发亮的丰碑呢?诗曰:
愿将血汗铸茶魂,从此茶乡好运生,
百万茶农奔富路,而他含笑守清贫!